The Best Fluffy Pancakes recipe you will fall in love with. Full of tips and tricks to help you make the best pancakes.

灣邊政治|2024美國總統大選的小回顧

前言

過往年末會收到很多大型投資銀行出版的新年市場展望和交易的主軸,2023年年末的預測主軸大多都是各國央行降息的時間光譜和碼數,而另一個焦點則是美國大選結果。我還記得2月份美國政論還在討論拜登連任的顛簸,沒想到後來經歷換柱風波(可見台灣政治真是獨步全球)和川普再起,最後川普更是以雷霆之姿打敗賀錦麗二度成為美國總統。好廢話結束,以下的回顧是探討選前是否已經有指標或是現象可以預測此次結果,並非代表個人政治立場,如有冒犯,純屬我資質太差XD。

甚麼是選舉的關鍵?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非常複雜,選民的行為可能受到當前國內及國際政治、經濟情況、政策考量、政黨認同、及候選人個人魅力等因素影響。制度也是一個須考量的變因,美國採選舉人制,扣除已經被插旗的紅藍州死忠的領地,最關鍵的少數–搖擺州(swing states,或稱battleground states,本次包括亞利桑那州Arizona、佐治亞州Georgia、密西根州Michigan、內華達州Nevada、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和威斯康星州Wisconsin和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的政治和宏觀經濟數據表現。

2024年的美國大選前,有多家電視媒體或是民調機構調查關於美國選民最關心的議題是甚麼,被提及最多的包括通膨、醫療、暴力犯罪(零元購)、教育、墮胎權、房價(也是通膨相關議題)、頁巖氣開採、移民等。

通膨是重中之重

透過上面所說的民調機構調查,可以發現民眾最重視的還是經濟問題,其中最令其困擾的還是俄烏戰爭以來的通膨問題。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就是一個用來衡量經濟健康(包括通膨和衰退風險等等)的一項先行指標。(美國的GDP組成有近七成來自於消費,可見消費對於經濟支撐的重要性,所以透過消費信心的統計可以幫助經濟學家了解民眾對於經濟的冷熱反應和消費心態)。

經濟諮商局(The Conference Board)的消費者信心指數

經濟諮商局每月針對 3,000 戶家庭進行問卷調查,於每月最後一個週二公佈當月值。該調查由以下五個問題組成:

1. 當前的整體財務收支狀況

2. 預期未來 6 個月的整體財務收支狀況

3. 當前的就業狀況

4. 預期未來 6 個月的就業狀況

5. 預期未來 6 個月的家庭總收入

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

密西根大學於每個月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數據有初值和終值),基準以 1966 年 第 1 季度 100 為標準值,每個月針對 500 個家計單位進行電話訪問,訪問內容則主要分為現狀問題以及未來預期問題

現況問題:

1.你認為現在的時機適不適合購買大型家務用品,如冰箱、傢俱、電視或烤箱呢?

2.你與家人覺得你們的財務狀況跟前一年前相比是更好還是更差呢?

未來預期問題:

1.你與你家人覺得在一年以後,你們的財務狀況會比現在更好還是更壞呢?

2.你認為在 12 個月之後,整體經濟的環境會比現在更好還是更壞呢?

3.你認為在接下來的五年我們的經濟環境會持續處於繁榮,或者是會出現大量失業或衰退呢?

可以從問題內容看出來,兩數據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反映「就業情形」;後者則反映「耐久財(Durable goods)消費」(如家具冰箱)。再者,因為密大指數關注費用較高且需要思考後消費的耐久財,通常當景氣轉向之際,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會先行出現變化。但老實說,因為這兩項指標關注的是經濟不同面向,故不存在誰本質上更準確的問題,畢竟有些問題我想連經濟學家都無法回答或是說這只是份需要理性的感受問卷。

美國在拜登或川普的領導下,何時生活較愜意?

那上面所述的經濟指標在兩任總統領導下的數據是如何呢?2020年全球covid19大爆發後各國封鎖措施導致經貿往來受阻,供應鏈短缺等問題,兩指數急轉直下。而拜登2021年上任後,更受俄烏戰爭影響導致世界通膨大起,密大指數依舊持續低迷,甚至是低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講實話,總統職權和經濟表現間的傳導其實是相對小的,但量化的數據體現的是在拜登執政時,人民的主觀感受是經濟品質的下降和對未來消費的悲觀。

拜登上任後,兩個消費者指數分歧化?

除了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探低外,另一個觀察到的現象即是兩個指數的趨勢不一致(差距變大)。

兩個指數的結果的確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分歧,其中一個原因是調查時間。兩項調查都是每月進行,但並非同時進行。例如,進行調查時汽油價格的飆升或股票市場崩盤等事件都會對數字產生影響。

縱觀這兩個指數基本上是互相追蹤的且高度相關,但不尋常的是自2021年(拜登上任後)後兩者的差距有突然增加後又收斂的現象。(差距是過去40多年來最大的)。

兩個消費者指數分歧化代表的意義是甚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簡單看一下美國這幾年的失業率和通膨率——失業率在疫情時因封城的企業停擺造成失業人口飆升到疫情後較年長勞動力退休潮,勞動力緊張,就業市場蓬勃。通膨率則從疫情時的短暫通縮到戰爭爆發後快速飆漲(雖然因基期關係,後期通膨率下降,但整體商品或是服務通膨其實仍比疫情前高出許多)。

美國失業率:除疫情時短期飆升,後續處歷史的低失業率,保持就業緊張的狀態

消費者物價指數:除疫情時短期下降,後續因戰爭問題攀高,且持續呈現高通膨的黏性狀態

最後再回到這兩個指數的問卷本質與下圖,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是未來消費者支出的更好的領先指標,因為它關注個人財務狀況(調查的問題對通貨膨脹高度敏感)。而經濟諮商局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則是捕捉與就業市場和就業保障相關的滯後勞動力指標。所以就能解釋為何指數產生背離的現象——在經濟諮商會的調查中顯示商業和勞動力前景良好,但在密西根數據中則發現消費者的的荷包因為通貨膨脹而狀況不佳,雖然數據有復甦跡象,但仍表明美國人即便因勞動力市場炙熱而感到工作收入無虞,但仍受物價高企所影響,對未來前景有所動搖。這也是為什麼民主黨一路被通膨這個議題所打壓,因為數據背後體現的是美國人理性的認為收入成長難以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

不專業結論

我一直覺得研究選舉是一門很難的社會科學,畢竟牽扯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再加上感受的問題很難量化等等。但其實搜了一圈不難發現,大部分的研究都會將可支配所得(或是實質可支配所得)這個數字納入指標。畢竟對大部分的選民來說,社會上不公不義可以討論的議題太多了,但有沒有溫飽、過的爽不爽才是人最基本的且最能共情的指標。而這次大選我覺得使用消費者信心指數作為指標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拜登時期的美國人雖然收入變高了,但汽油房租房貸甚至是漢堡都變貴了。高通膨的環境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而很可惜民主黨熬不到美國人適應新常態的那時。故事的結尾就是經濟問題拖垮了選情,美國又迎來一次政黨輪替。而這個結果從2001年拜登上任後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就可以窺探一二。

對閱讀文字不敢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WSJ這個影片,敘述的就是這個核心理念:),Have a good one!

參考資料和出處: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財經M平方stockfeelForbes